為何平均成本法適合懶人投資?
大部分投資者面對最大的難題是買入時機和自己的情緒。有時即使訂立了買入的價位,也會被市場的氣氛左右自己的情緒,從而錯過了入市的時機。
平均成本法正正解決了這兩個問題,無論升市跌市,都以相同的金額,相同的日子,持之以恆地買入股票,這樣大大減少了管理投資組合的時間和精力。
月供股票的「最佳頻率」是一個月?一季還是一年?
其實一個月,一季或者一年都可以。如果是買香港股票,銀行或證券行通常的時間段是,自動設定為一個月買入股票。但是如果買的是美國股票,就沒有特定的“時間限制”,都是隨自己的喜歡。
個人的做法是,個股是每月買入,股票型的ETF,債券型的ETF 和REITS是每季買入。當然,有些人工作很繁忙,完全沒時間,一年買入一次也可以。
不過值得注意的是,美股的平均成本法在操作上是比較煩人。相信買過香港月供股票的投資者都知道整個操作非常簡單,而且透過中銀信用卡買,每次都可以順便儲積分。
香港的月供股票:懶人操作
我們只要預先設定好每個月投資的金額便可以。例如,每月HKD 5,000買入盈富基金(2800),銀行便會在每個月的特定日子,以HKD 5,000替我們買入盈富基金(2800),够一手的便以一手買入,未够一手的會以碎股買入。
P.S. 賣出股票的時候,也可以以碎股賣出
美股的月供股票操作:純人手操作
自己要預先做好準備,例如每月哪個日子買入股票?每次買入多少股?例如每月10號買入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(SPY),每次的投資金額是USD100。
月供股票有「最低供款」要求嗎?
月供港股「最低供款」要求
透過銀行或本地證券行一般都有最低要求,大部分都是HKD500或1,000起
月供美股「最低供款」要求
因為是純人手操作,所以與供款頻率一樣,投資者自己決定每月的供款額,理論上是沒有最低的供款要求。 因爲美股是一股一股去購買的,所以,只要有足夠的金錢去購買一股的股票,就可以開始你的月供美股計劃。
月供美股遇到的難題
正如上述所說,「理論上」是沒有最低供款要求,但當你實際操作時,便會因為「每月太少的供款金額」,而引致的一連串的問題,例如:
S&P 500每股的價格是USD 386(2021年2月23日)。如果我每月的投資金額只有 USD100,那麼我連一股也買不了。
資金有限,如何自製月供美股?
方法有兩個:
- 透過一些香港本地的證券行,他們提供月供美股服務,少於一股也可以買入。那麼即使我暫時只有 USD100,也可以買入 S&P500。但最大的不好處是,中間所牽涉一定的收費。
- 一股一股買入,未够錢的便儲錢,儲到一股的資金便買入。但這個的不好處是:有一點偏離了平均成本法。平均成本法的好處每個月以相同的投資金額買入相關的股票,股價上升時,買少一點,股價下跌時,買多一點。但如果因為資金不足,我們用「儲够錢買一股」的方法可能會錯過了很多很好的機會,例如:當 S&P 500由現時的 USD386下跌至 USD 300,但因為我們只有 USD100,所以要儲3個多月才買到,但實際的狀況是,3個月後,股價可能已由低谷升回USD300以上了,這樣便白白錯過了入市的好機會。
總括以上兩個方法,如果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, 而你的目標是平均成本法去累積財富,第一個方法較好。
但是,如果你的目標不是平均成本法,而是希望「儲股票」。好像上一代一樣,他們通常說,儲够錢便買一手匯豐,儲下儲下,就有好多手匯豐,到時可以供小朋友去外國讀書或者退休用。通常以「儲股票」為目標的投資者,大都是看好這間公司中長線的前景,並預期股價會在5 – 10年有一定的升幅。那麽,第二個方法較好。
當然,如果你的資金較多,例如每月USD1,000月供美股,當然,也是第二個方法較好。不過,有些人怕麻煩,又或是不想自己每個月純人手操作買入,而是投過自動轉帳,每月自動過數,明明知道第一方法較貴,也沒所謂。
沒有一個方法是最好的,最重要的是你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。根據你的目標,選擇一個合適的方法,並持之以恆地實行,就是好的方法。
題外話,我一開始買美股時,是用第一個方法,雖然知道會被扣掉不少的手續費,但因為當時年輕,沒太多資金,唯有用這個「不太化算」的方法,但好處是我很早便替自己建立了一個月股美股的習慣。
月供股票:買入時機的困難
若果我們選擇了自己每月手動買入,說是很簡單,實際操作上都有點挑戰,例如:
我設定了每月10號買入 USD1,000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(SPY),若果10號是星期六 / 日 / 公眾假期便要提前一日 / 順延一日買入。但究竟是提前一日還是順延一日呢?最好預先也一並想好,不然每個月都要為這件事煩,便很花時間。因爲,人很容易受市場氣氛影響,又怕自己買早了,又怕自己買貴了。
當日子確定了,便開個App 或 Excel 記錄好。
最後一步是:不受市場氣氛左右,每月定時,定額買入選好的股票。
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投資,「不受市場氣氛影響」這個是最難的。
投資成功:最重要的是投資心態
很多人都將巴菲特的名句掛在囗邊:「別人貪婪時恐懼,別人恐懼時貪婪」。但做到的又有多少人?
股市進入大牛市:心紅
股市進入大牛市,越升越有,好像升不完似的,那時不其然會「心紅」,想加大每個月的投資金額,大家俗稱的「高追」。
股市稍稍回調:貪婪
又或者當市場由高位稍稍回落,因爲怕市跌少少,很快便會反彈,不少人等不及下個月的供款,便迫不及待地「提前」進入市場,每月供款一次,變了每月供款幾次。
股市進入大熊市:恐懼
當股市真的大跌時,進入大熊市時,大部分人一開始都能維持每月的定時供款,而且心中沾沾自喜,因為可以以更低的價錢,買入高質素的股票。但當市場連續半年都依然下跌,你可能會想:股市還會跌多久,1年,2年?另外,股市會不會再多跌30%甚至一半?如果是這樣的話,我現在應該暫停供月供股票嗎?等股市跌到足够低時,我才以「一筆過」的方式買入,可能會賺得更多。
所以投資成功與否,除了進行一系列分析外,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」。
月供股票應該甚麼時候賣出?
月供股票一直強調的是「買入」,很少提及「賣出」。因為很多人都視之為一個中長線的儲蓄計劃,如果想短線炒賣的,大部份人都不會選擇月供股票。所以月供股票的投資者如非必要,都不會隨便地賣出股票。
若果月供股票是有特定的目標,例如:買樓首期,小朋友的教育基金,退休準備。那麼賣出的時間便是根據你自己的目標去決定。
若果没有特定目標,純粹是資產增值,那麼我們要知道甚麼時候賣出股票「止賺」?
個人而言,作為一個長線投資者,我不會隨意賣出股票,尤其是一些高息股,因為它們每季 / 每年都為我們產生強勁的現金流。
除非是以下4種情況,否則我不會考慮賣出股票:
- 公司的基本面已改變了,例如:它的產品已追不上市場的需要;其它競爭對手已佔據了它一定的市場份額。
- 股價大升至不合理水平;公司完全没有實質業務去支持其無止境的上升。
- 純粹因為市場的炒作,或者投資者的貪婪而不斷高追,令其股價大升至一個瘋狂的水平。
- 一開始便買錯了,可能因為當初買入的時候,對公司分析得不够透切,而忽略了某些重點,錯誤地買入該股票。
之前寫了一篇「甚麼時候賣出股票(實戰篇)」,詳細分享了如何有效鎖定利潤。
總結
月供股票是一個定期和有紀律的投資策略,特別適合新手或者沒有太多時間研究股票的投資者。
當中的重點有4個,一開始便要:
- 確定自己的投資目標,買樓 / 教育基金 / 退休 / 資產增值等等。因為這個將會影響投資的年期,也同時決定了你的月供股票投資組合中應該挑選哪些股票。
- 確定月供股票的頻率,每月 / 每季 / 每年,不要受市場情緒的影響,而隨意改變訂好了的計劃。當然,如果你是透過本地證券行購買,月供的頻率便要根據他們的規定,自己選擇的彈性便少了。
- 確定每月的供款金額,有些人會將自己每月的人工,扣減了所有的開支,餘下的便用來月供股票。個人認為較好的方法是,以投資目標為出發點,例如我剛剛出來的工作,目標是5年內儲到HKD100萬,純儲蓄(沒有任何回報),每月大概要儲 HKD 16,000。若果用投資的方法,每月需要儲的金額應該較少,HKD 5,000 / HKD 8,000 / HKD 10,000, 至於實際金額是多少,便取決於選擇哪一隻股票,和自己可以承受的風險。這個「以終為始」的過程,是讓自己認眞地計算一下每月需要供款的金額。而且讓自己認清現實,總不會每月儲 HKD1,000,5年後便會有100萬。
- 待所有準備工作做好了,便根據自己所訂立的目標,不受市場氣氛的影響,純機械性操作,每半年 / 一年檢討一下自己的投資策略,看看是否偏離了正軌。
延伸閲讀: